7月5日下午,“人工智能新进展与社会科学的未来”论坛在上海世博中心召开。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围绕人工智能与社会科学的交叉议题进行了一次“头脑风暴”,共同探究科技进步的社会影响。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权衡致辞,第六届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秦绍德,市社联主席王战,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为松,专职副主席任小文等出席。
权衡指出,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类生活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加快构建人工智能发展和治理的国际合作体系已成为全人类共同诉求。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面对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科技新潮流,哲学社会科学绝不是也不能置身事外。一方面,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驱动了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的变革,催生了一批新的学科和学术增长点。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引发的道德、伦理、法律、安全等领域的新的社会问题,使人工智能自身又成为社会科学重要的研究对象。时代发展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与科技工作者紧密配合,对人工智能进行跟踪和研究,主动回应技术创新和社会变革的挑战,促进对人工智能技术负责任的科学研究和应用探索。当前,上海正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人工智能的重要论述,积极顺应时代潮流,努力打造更具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发展的“上海高地”。哲学社会科学要发挥其自身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深刻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规律和特点,深入研判人工智能发展的潜在风险,不断加强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法律、伦理、社会问题研究,推动建立健全保障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伦理道德,让人工智能研究实现与社会科学的双向赋能,在符合人类基本价值和伦理的前提下,提升人类认知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能力,让人工智能科技点亮人类文明的美好未来。
在随后的主旨报告环节,五位嘉宾围绕促进人工智能发展创新的法治框架、科技创新与科技伦理、人类世界中的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人工智能的全球治理与合作等主题作了发言。
毫无疑问,人工智能已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但是,人工智能引发的道德、伦理、法律、安全等领域的新的社会问题,也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当今全球科技竞争不仅是新型智能基础设施的比拼,更是法治、生态、制度的比拼。”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最高人民法院原副院长江必新提出,要搭建促进人工智能发展创新的法治框架。如何搭建?他从治理理念、治理内容、治理方式三方面阐述了个人观点,强调法治规范的主体除了设计者、制造者,还应该包括平台、消费者等,从而实现全链条规范。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苏世民书院院长薛澜认为,此次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用“以共商促共享,以善治促善智”为主题,把握了人工智能发展与治理的最新动态。从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角度来看,问题和挑战主要集中在地缘政治、技术路径、治理与技术步调协调、机制构建、监督执行等方面。为此,要加强协同共治,拓展多层次多渠道双边多边交流对话,推进国际AI大科学领域合作,解决全球共同挑战。“要推动AI治理体系成为国际公共产品,而不是小圈子俱乐部。”
在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王战看来,科技发展有其规律性。工业革命是人的肢体功能的延伸,信息技术革命是人的神经系统的延伸,而新一轮科技革命是以人工智能为先导的类脑智能革命。“科技的进步性取决于科技伦理”,要为人工智能设置一个科技伦理负面清单,告诉它哪些领域可以进、哪些领域不可以进。
人工智能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类生活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的广度、深度远超之前的工业革命和信息技术革命。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新南威尔士大学教授托比·沃尔什认为,要深入研究人工智能发展给人类带来的影响,尤其是在就业方面,并不是所有工作人工智能都做得比人类好,在谋划未来、创意工作和提供情绪价值等方面,人类具有不可取代的优势。
科大讯飞联合创始人、未来智能董事长胡郁认为,从目前技术路线和迹象上来看,生成式大模型人工智能暂时还不具备产生意识的可能性,它也缺乏从原始数据中自主发现新知识的能力。当然,人工智能的发展不可避免会对人类生活产生影响,他认为解决方法就是人机协作,“让人工智能和机器人解决80%的问题,人类处理剩下的20%,即不要花更高昂的代价处理更复杂的事(高边际成本)。同时,通过控制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劳动替代节奏,使之与人类的退休节奏相匹配。”
会上,上海市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研究中心(《学术月刊》杂志社)党总支书记徐婷婷发布了人工智能全球治理年度研究计划,主要包括三方面举措:一是依托学术名刊开设专栏(专题),通过设置人工智能的全球治理与国际合作、社会科学对人工智能发展和风险防范的重要作用等十个方面选题,促进学术界对人工智能全球治理的深入探讨。二是依托开放的社科新平台,打造中外人工智能全球治理系列学术对话空间,以国际视野深度探讨人工智能发展所带来的社会影响,议题涵盖教育、文化产业、职业转换、自主学习、劳动就业等公众关注的十余个前沿问题,化解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社会冲击。三是依托雄厚的专家学者资源,开展人工智能全球治理年度报告研究与发布,召集包括社会科学学者、人工智能领域专家、政策研究人员等组成跨学科团队,围绕各国在人工智能领域中的相关政策、发展水平、治理举措、关键企业资源投入等相关问题进行系统性研究,形成与发布人工智能全球治理年度报告。
当天还举行了两场圆桌对话,聚焦“人工智能的技术突破与人类社会状况”和“智能时代社会科学何为?”,中外专家学者展开深入交流。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奇点研究院院长吴冠军主持题为“人工智能的技术突破与人类社会状况”的圆桌对话,与托比·沃尔什,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约瑟夫·马奥尼,上海社会科学院互联网研究中心主任、上海人工智能与社会发展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惠志斌,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数字与移动治理实验室主任郑磊,阿里巴巴集团研究员、钉钉首席运营官傅徐军展开对谈,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熊易寒作对话小结。
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研究院院长、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指数研究院院长高奇琦主持题为“智能时代社会科学何为?”的圆桌对话,与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政治学系教授、量子社会科学研究代表人物劳拉·赞诺蒂,维也纳高等研究院资深研究员、技术本体论研究学者罗伯特·布朗,德国艾伯特基金会上海代表处主任本雅明·莱辛巴赫,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人工智能金融学院院长邵怡蕾,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王国豫展开对谈,上海社科中心主任、《学术月刊》总编金福林作对话小结。
本次论坛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上海市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研究中心(《学术月刊》杂志社)、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研究院承办,学术月刊、探索与争鸣、上海社会科学馆协办,科大讯飞、钉钉、未来智能特别支持。
来源:上观新闻、上海社科中心
- 热门资讯
- 个人案例
- 单位案例